非遗新生力,童心传薪火-管理服务学院开展非遗环创展

发布者:沈娟娟发布时间:2025-06-17浏览次数:10

6月11日,德赢Vwin官方区域合作伙伴管理服务学院2023级早期教育专业环创展览惊艳亮相。本次展览以“匠心育幼·非遗新生”为主题,由汪俊老师指导,系统展示了同学们在《手工与托育机构环境创设》课程的学习成果。

展览将丰富多元的非遗元素与环创设计巧妙结合,划分出以下特色鲜明的主题展区:

“纸上乾坤·剪艺生花”展区  

红纸翻飞处,刀剪诉千年。展区以“一纸一世界”为脉络,十二金钗在镂空技法中裙裾盈风,恍若从古典画卷中步出;梅兰竹菊以“折枝”之姿跃然纸上,叶脉筋骨、花瓣肌理皆在纤薄纸页间毕现,尽展文人四君子的清逸风骨;十二生肖则化繁为简,通过夸张的轮廓与灵动的线条,让虎啸、兔跃、龙蟠等姿态凝成鲜活的民俗符号。最妙处是满墙悬挂的玲珑窗花——回字纹、水波纹、吉祥纹层层叠叠,当自然光漫入,千万道剪纸纹路在地面织就流动的“民间图谱”,光影摇曳间,每一道折痕都是手艺人指尖的温度,每一片镂空都是剪纸艺术的“活态语言”,让传统非遗在“会呼吸的光影”中,绽放出跨越时空的生动气韵。

“蓝白之境·扎染万象”展区 

靛蓝作墨,白布为纸,一场关于“蓝白共生”的时空对话在此铺展。琵琶形伞灯悬垂而下,扎染布面的晕染纹路如古画皴法,灯影摇曳间,传统器型与现代布艺碰撞出雅致气韵;巴掌大的冰箱贴裹着扎染边角料,蓝白漩涡间嵌着跳芭蕾的剪影,让百年染艺化作指尖的俏皮灵动;竹筒串起的扎染风铃轻晃,布片随微风翻卷,露出底面隐约的“冰裂纹”——那是扎染独有的“自然笔触”。更有团扇、抱枕等日常器物,或用扎染布拼贴几何图案,或让蓝白晕染漫过扇面边缘,将“染缸里的诗意”缝进沙发褶皱、融进纳凉时光。当扎染不再局限于衣袂,而是化作照亮角落的灯、点缀生活的小物,千年靛蓝便在代生活的褶皱里,长出了新的烟火温度。

“纸浆塑性·绿色叙事”展区

当废旧纸张揉碎成新生的“春泥”,一场关于“重生与共生”的叙事悄然展开。展区以“自然生灵的低语”为主线:蓬松纸浆捏塑的老虎支棱着毛绒感的耳朵,熊猫抱着半根纸浆竹子歪头憨笑,连网红萌宠卡皮巴拉也踩着纸浆荷叶“漂”来,圆滚滚的身躯裹着纤维肌理,仿佛在诉说“垃圾变宝藏”的魔法。背景里,纸浆堆砌的假山覆着“苔藓”(碎纸屑染色),几支绿色竹骨油纸伞斜倚石旁,伞面用再生纸拓印着植物脉络;二十四节气灯笼串成时光长廊,每个灯笼都以回收纸浆为底,糊着手绘的节气物候——立春的柳芽、冬至的雪人,连灯穗都是旧棉线搓成。当指尖触到纸浆画粗糙的质感,便读懂了“环保”不是口号:那些被重新赋予生命的动物、被串联的节气时光,正用最质朴的材料,编织着“人类与自然共生长”的温柔寓言。


 


“漆彩流韵·扇里风华”展区  

大漆凝脂,扇骨为笔,在方寸之间晕染东方千年气韵。漆油纸伞撑开便是流动的“古画”——朱红漆底上,螺钿镶嵌的花鸟随角度变幻光泽,伞骨边缘的描金卷草纹细如发丝,连伞柄都缠着漆线雕的“缠枝纹”;漆折扇轻展,扇面髹着透明大漆,底下的水墨画在漆层中若隐若现,如被晨雾浸润的山水,斑驳肌理里藏着大漆特有的“岁月感”。最精巧的是漆书签:薄如蝉翼的木片经数十道漆艺打磨,仿佛能看见古代匠人“一漆一磨”的耐心。那些沉淀千年的“漆彩”,正以可触摸的温度,诉说着传统工艺的“活态风华”。

 

“衍纸玲珑·华彩新生”展区  

细纸卷捻间,立体诗画跃然眼前。高悬的衍纸凤冠金光流转,凤凰尾羽以红金两色纸条层层叠卷,纤毫间尽现古典华贵;“和”“家”“福”“国”衍纸字画嵌入灯笼、花瓣等巧思,家国情怀藏于方寸;衍纸折扇上,梅枝卷纸疏朗、花蕊细如豆粒,书签流苏随翻书轻晃,将精微匠心融于生活雅趣。一纸一捻皆成韵,让传统纸艺在卷折间焕发新生。

 

 

“点翠华章·饰美东方”展区

以纸代翠,以心传韵,在复刻与创新中重现古典饰美。发簪簪头缠裹渐变蓝绢,层层叠压出“翠羽”的流光感,搭配珍珠缀成的流苏,步摇间恍若汉代女子鬓边的星辉;凤簪以金属丝为骨,纸艺“点翠”铺就凤凰羽翼,尾端衔着玛瑙红的衍纸花,重现宫廷头饰的雍容;璎珞项链用竹节串联仿翠色琉璃片,竹筒青竹与黛色相映,让传统首饰从“华服配饰”化作可佩戴的文化符号。当仿点翠工艺落于发簪、栖于竹筒,那些曾闪耀在古籍里的“朱颜翠鬓”,正以温柔的现代表达,续写东方美学的璀璨篇章。

 

“纸鸢寄梦·徽风雅筑”展区

徽派飞檐翘角下,纸鸢载着千年风语轻旋。青瓦白墙背景前,燕子伞面绘着传统纹样,自制风筝以细竹扎成骨架,尾翼的青蓝布条随风扇动,恍若要挣开画框飞向天际。墙面陈列的纸鸢制作图解,从“劈竹削篾”到“绘色糊纸”分步骤拆解,让古老技艺化作可触摸的传承脉络。最动人是空中悬垂的“风筝矩阵”——巨型蝴蝶风筝居中,尾端串着数十只迷你纸鸢,每只小鸢都系着手写祝福的书签,风过时轻撞相触,像极了古人“纸鸢寄情”的浪漫:当徽派建筑的雅韵遇上纸鸢的轻盈,传统民俗便在“风的语言”里,续写出新的诗意

“脸谱万象·戏韵流芳”展区

生旦净末丑,一谱传千年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在油彩里灼灼有神,关羽的丹凤眼配重枣脸,忠义之气凝于眉间;墙面陈列的经典脸谱图谱,红忠、黑刚、白奸的色彩密码,在方寸间演绎戏里春秋。玻璃柜中,戏曲人物手办身着绣金戏服,脸谱细节复刻到盔帽纹饰,指尖轻触仿佛能听见锣鼓声;最妙是脸谱创意花瓶——传统脸谱轮廓化作瓶身主纹,眉眼处用釉彩晕染现代几何线条,当鲜花插于瓶中,戏台上的“粉墨”与生活里的“芬芳”相映,让古老脸谱在“破圈重构”中,绽放出现代艺术的鲜活韵致。

 

“鱼灯幻境·诗画江南”展区

光影揉碎碧波,鱼灯漫溯千年。油画《鱼戏青莲》里,墨色游鱼穿梭于水墨荷叶间,尾鳍摆动似要搅碎满池涟漪;旁侧书法卷轴题写“鱼跃龙门”,笔锋起落间晕染江南文气。纱幔自顶部垂落如银瀑,棉絮云朵悬于半空,其间点缀手工竹制鱼灯——红鲤灯嘴衔流苏轻晃,青鱼灯腹透暖光,光影漫过纱幔,在地面投下“鱼影浮动”的动态画稿。当观者穿行其间,恍若踏入“灯影照水、云絮沾衣”的立体诗卷,传统鱼灯的烟火气与江南水墨的朦胧感在此交融,构筑起可触摸的“幻境江南”。

 

“竹韵匠心·编艺新生”展区

竹丝经纬间,老手艺织就新时光。竹编灯笼棱角分明,灯架缠裹的竹篾细如发丝,透光纸面上手绘着竹影摇曳;鱼灯以竹骨弯成流线型,蒙着素绢的鱼嘴微张,尾鳍处的竹篾条根根分明,似在水中摆尾;餐盒、笼子、小船等器物,或用整竹剖开打磨,或取竹篾编织网格,天然竹节与编织纹路相映成趣。背景里,错落的翠竹盆栽与墙面竹编字画“对话”,仿佛把竹林的清气织进了文字里。当竹编从农具变身生活美器,那些被岁月打磨的竹丝纹理,诉说着传统手工艺的“新生哲学”。

 

“黄梅雅韵·云肩霓裳”展区

当黄梅乡音遇上华服雅韵,一场属于安庆的文化对话在此上演。色彩斑斓的云肩以戏服刺绣为灵感;大型立体书翻开即现“黄梅戏台”,自制戏曲头饰复刻“凤冠霞帔”,绒花发簪以蚕丝绒搓成梅枝、菊瓣,配色沿用黄梅戏脸谱的明丽撞色,既藏着京剧头饰的庄重,又揉进黄梅戏的灵秀。当地方戏曲元素化作可穿戴的云肩、可触摸的立体书,安庆的文化瑰宝便在“传统与融合”中,绽放出独属黄梅的雅韵风华。

 

 “青花逸韵·瓷艺新承”展区

 蓝白交织,勾勒出青花瓷的经典轮廓,演绎着跨越时空的东方之美。青花瓷伞轻移,恰似一幅流动的江南水墨画,纸盘龙在伞骨间腾跃,绣球垂络,叮咚作响,仿佛是水乡的灵动音符,牡丹瓷瓶上,青花牡丹绽放,华贵而不失淡雅;竹韵圆盘里,翠竹摇曳,尽显清幽之态。二者相互映衬,奏响一曲清雅的乐章。团扇轻摇,扇面青花绘就的弦音似在流淌,尽显东方美学的含蓄与温婉。每一件器物都承载着匠人的匠心,诠释着青花瓷的清新雅韵,让传统瓷艺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
本次展览旨在让同学们深入了解非遗文化,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早期教育,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。展览紧扣早期教育核心,通过可互动装置、故事场景、感官体验设计,将非遗转化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鲜活教材,彰显了“以文化人,以美育人”的职教创新。管理服务学院将持续推进非遗文化与专业课程融合,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,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,提升专业素养,为未来投身早教事业奠定坚实基础。

(文:谢恩静、赵慧  图:钱静思、  审稿:陈颖)